EN
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聚焦

上海市医学会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学术年会在虹桥召开

来源:上海虹桥     发稿时间:2025-09-23         浏览数:0

近日,“2025年上海市医学会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学术年会”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嘉定片区上海临港嘉定科技城隆重召开。本次盛会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数字医学专科分会主办。

本届年会以“交叉融合,数智创新”为核心,旨在深入探究数字医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医学影像处理等关键领域的实践应用,着力推动医、理、工、信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共话数字医学与人工智能医疗的未来发展新范式。会议汇聚了国内外数字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围绕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展开了深度交流与研讨,全方位展示了数字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转化实践,为推动我国数字医学事业向更高层次、更深维度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开幕式由上海市医学会数字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王金武教授主持。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与嘉宾,并对他们的出席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处处长陈钟宇从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数字医学作为前沿交叉学科对于推动区域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未来,虹桥商务区将大力支持像数字医学这样的高新产业发展,共同打造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和数字医学产业高地,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此转化落地,共同谱写生物医学领域的新篇章。

随后,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谭鸣教授代表上海市医学会致辞。谭鸣副会长肯定了数字医学会秉承科技赋能医疗,创新助力转化的先进理念,为健康上海的建设注入数字动力。当前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医疗健康领域,本次年会聚焦AI与医工交叉,高度契合了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她对数字医学专科分会的工作表达肯定,并强调了本届年会在促进新技术普及、提升诊疗规范、拓展研究维度方面的重要意义,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最后,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信息标准处李岳峰处长做总结致辞。李岳峰处长从国家战略层面展望数字医学技术发展的痛难点和未来趋势,希望本次会议中各位同道积极交流,集思广益,更好促进产学研医结合及转化。

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顶尖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上海市医学会数字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王金武教授带来了题为《生物3D打印与类器官在骨关节外科和药物筛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临床转化》的报告。他深入阐述了生物3D打印技术解决临床上关节置换后无菌性松动的行业痛点,并分享了团队在生物3D打印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和临床转化经验,其团队突破性采用胃网膜包裹生物反应器,解决血管化问题,为复杂骨关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颠覆性的新思路。另一方面,3D打印技术极大促进了类器官领域的发展,人工智能赋能的类器官药筛,有巨大转化潜力,造福患者造福社会。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谢叻教授就《狭窄腔道微创手术机器人研究》作了专题报告。他聚焦于微型手术机器人,引出上颌窦窦口小,难以应用常规器械的行业痛点,随后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鼻窦微创智能柔性手术机器人,其融入智能控制算法,可实现270度弯曲,两段连续体设计实现不同层面控制,大大提高灵活性,创伤小恢复快,是未来外科手术的理想蓝图。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信息标准处李岳峰处长分享了《医学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他指出,当前医学行业大模型发展如火如荼,成果涌现,期待协同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物联网、IPv6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行业融合性标准的供给,并强调了算法透明度、可解释性等难点,更需要多学科深入交叉融合,业务技术团队协作攻关。

全国重点实验室松江实验室郑颂国教授团队的陈晔副研究员,以国际化视野分享了题为《Treg Cells in Cancer and Autoimmune Diseases》的前沿研究,指出目前自身免疫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机制不清的痛点,随后介绍团队之前在BAFF靶点、Treg细胞等方面的卓越科学研究工作,在临床转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为与会者带来了免疫学与数字技术交叉的新启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旭东教授团队在《从数字化到数智化:人工智能助力口腔颌面外科》的报告中,介绍了牙颌面畸形的基本知识,其关键在于理想目标位的确定,而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扫描重建算法、导板虚拟设计和高通量3D打印的发展,重塑了正畸的全流程,其个性化、智能化设计,造福患者。王旭东教授团队还自主研发了基于集成学习的CBCT解剖结构分割算法与基于分割大模型和视觉提示的牙裂分割算法,在相关比赛中登顶,实现了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优势学科,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的宏伟蓝图。

上海智能诊疗仪器工程中心主任崔大祥教授团队则聚焦于《医工融合促进纳米诊疗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他强调,开展医工交叉融合是发展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目前胃肠道胶囊镜存在分辨率差、依赖胃肠道被动蠕动的痛难点,崔教授团队研发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无线传输实时成像胶囊机器人系统,胃部成像效果良好。崔教授团队受尺蠖运动的启发,研发主动运动微型机器人,集成智能控制系统,可用于较窄的小肠成像。其报告凸显了材料科学、工程学与医学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

此外,会议还设置了“数字医学临床应用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和“数字医学创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前沿论坛”两个分会场,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加聚焦和深入的交流平台。

分会场一“数字医学临床应用与高质量发展论坛”,汇聚了来自各大医院、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临床专家与学者。与会者围绕数字化3D打印、智能影像诊断、手术显微镜数字化、物联网护理、论文投稿出版、科技成果转化等热点话题,分享了数字技术在临床一线落地的宝贵经验与前瞻思考。该分会场充分展示了数字医学技术在提升临床诊疗质量与效率、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巨大价值与实践成果。分会场二“数字医学创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前沿论坛”,则更加侧重于前沿技术的创新研发与产业转化。来自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的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了AI医疗新范式、多模态基础模型、神经调控与解码、医疗机器人、多模态X线技术等尖端议题。该分会场集中展现了我国在数字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蓬勃生机与产业转化的广阔前景,为产学研医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搭建了高效的沟通桥梁。

上海市医学会数字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王金武教授作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本次年会的学术水平和组织工作,并对所有讲者、主持和与会者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王金武教授表示,跨学科交叉融合是数字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本届年会,能够为数字医学领域的同仁们构建一个学术交流、思维碰撞、视野拓展及友谊增进的高端平台。上海市医学会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将继续致力于搭建桥梁,激发创新思维,推动青年学者在数字医学领域有所突破,惠及广大民众的健康。

资料来源:管委会产业发展处


分享

0

版权所有: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
单位地址:闵行区申贵路719号F栋2-3楼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7:00   
咨询电话:34733382  
沪ICP备:2020037880号-1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3101120201231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31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