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  战略规划  /  国民经济

上海虹桥商务区“十二五”规划

来源:无     发稿时间:2012-08-01         浏览数:39

开发建设虹桥商务区,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决策,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的“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商务中心”要求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助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虹桥商务区涉及范围和发展现状

  虹桥商务区地处上海西部,涉及长宁、闵行、嘉定、青浦四个区,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分为27平方公里的主功能区和59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其中主功能区包含4.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核心区是虹桥商务区近阶段重点开发区域。主功能区涉及两个行政区、三个街镇,分别是闵行区新虹街道、长宁区程家桥街道和新泾镇部分区域。到2010年底,虹桥商务区涉及的主要街镇共有常住人口约79万人,区域内常住人口约为45万人。

  (一)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2011年7月全面投入运营。由京沪高速(G2)、沈海高速(G15)、沪渝高速(G50)、外环高速(S20)组成的外围快速路网,以及虹桥商务区“四横三纵”(“四横”指京沪高速、北翟高架、崧泽高架、沪渝高速,“三纵”指外环高速、嘉闵高架、沈海高速)快速路网系统已初具雏形。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推进,虹桥商务区对外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但区域内部交通尚待进一步规划完善。

  (二)经济基础良好。虹桥商务区所在区域是上海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之一,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目前正逐步向“退二进三”方向发展,具备较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根据虹桥商务区规划,闵行区和青浦区已将区域内部分工业园区的土地进行规划控制,为虹桥商务区下一步发展预留空间。

  (三)社会事业特色明显。虹桥商务区内各项社会事业配套完整,高端居住、国际教育等特色明显,国际社区文化氛围浓厚。但部分地区如原规划控制区域与各区交界区域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较为缓慢,需进一步完善各类配套。

  二、“十二五”时期虹桥商务区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十分关键的时期。从国内外环境来看,全球竞争格局进入重大调整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面临重大突破,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上海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率先实现转型发展。这些因素不仅对虹桥商务区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为虹桥商务区带动上海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好“三个服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总体来说,未来5年,虹桥商务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紧紧围绕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以调结构、转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为发展主线,以打造“贸易平台”、“商务社区”、“智慧虹桥”、“低碳实践区”、“城市综合体”为规划理念,充分发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大型会展项目功能,为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城市布局调整、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贸易平台:虹桥商务区要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核心区。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企业总部、外事机构和国内外贸易机构,营造更好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环境,提供为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服务的商务服务、展览采购、现代物流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总部经济、宾馆服务等经济形态。

  商务社区:借鉴社区的空间和人文组织形式,通过结构布局设计,使社区内各城市功能板块联系紧密、功能完备、配套完善,让人产生归属感。

  智慧虹桥:基于全光网,建设千兆到楼、百兆到户(到桌面)、高速出口的宽带接入网;基于无线网,建设无所不在、百兆极速的无线城市;基于云计算,为入驻机构建设集约、高效、便捷、安全的数据中心和信息应用环境;基于物联网,建设智能楼宇、智能交通、智能能源和智能社区。

  低碳实践区:按照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通过优良的城市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筹划,实现虹桥商务区的全面低碳排放,建设上海首个低碳商务实践区,对全市乃至全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城市综合体:虹桥商务区内除了具有商务办公功能,也能满足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避免功能单一、配套缺乏等问题,使之成为宜人、宜商、宜居的商务区。

  (二)基本原则

  ——引领周边地区科学发展。在上海整体功能框架基本成型的基础上,在功能细化、服务层次、目标市场、服务方式等方面,与全国、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嘉定、青浦、松江等新城适度错位,体现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交通商务一体化发展。虹桥商务区具有突出的交通优势,商务功能开发要充分考虑交通因素,在快速疏散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客流的同时,充分借助大规模高端客流集聚和其所产生的商流汇聚整合效应,推动商务区产业提升发展。

  ——坚持先行先试。虹桥商务区作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承载平台,要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充分体现土地资源价值。虹桥商务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要充分利用商务区的土地资源价值,对其进行差别化管理。核心区要以高强度开发、低碳为特征,充分体现土地价值,拓展区则以生态、配套为特征,进行土地开发。

  (三)发展目标

  从做好“三个服务”的高度,将虹桥商务区着力打造成贸易服务便利化改革的新高地、集聚高端贸易机构和组织的新中心、宜人宜商宜居的新社区、带动上海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长三角通向亚太地区的新门户。通过“智慧虹桥”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初步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承载平台。

  到2015年,基本完成核心区(包括国家会展区域)建设,开发规模地上建筑面积约为500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260万平方米,地均投资额380亿元/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370亿元(不包括国家会展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在总增加值中所占比率达到95%,引进各类企业总部、功能性投资贸易机构50家左右,其他各类配套企业500—700家,超过50%的建筑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地标建筑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所有建筑每平方米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现行节能标准值减少约10千克以上。主功能区(26平方公里范围内)就业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日客流集散量达100万人次左右。

  到2020年,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虹桥商务区建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的汇集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虹桥,具有示范作用的低碳商务区。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充分发挥商务区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区域服务业规模,提高全市服务业增量,打造大规模、高等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完善上海服务业发展格局。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在周边已经形成的国际贸易服务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空间和内涵,大力发展国际性的会议展示,并以此为平台,搭建连接国内制造业基地与国际市场的贸易桥梁,为国内制造业融入全球产业体系提供专业化、高层次的贸易服务。

  ——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的汇集地。把握各类总部向上海集聚的市场机遇,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优势和腹地空间优势,高标准、高起点开发建设高档商务楼宇,满足国内外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的需求,打造上海又一个新兴的总部经济基地。

  ——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利用地处上海对外通道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上海与长三角的互动融合,辐射带动杭宁经济带和皖江经济带,全方位连接长江流域各省市和主要城市,为上海更好地服务全国拓展空间。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虹桥。发挥商务区的后发优势,构建高效快捷的信息基础构架,使其与基础设施、办公楼宇高度整合,改变政府、企业和市民交互的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响应速度。培育包括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创业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等发展,做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

  ——具有示范作用的低碳商务区。按照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通过优良的城市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筹划,先期实现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全面低碳排放,对全市乃至全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十二五”时期虹桥商务区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主体业态、功能业态和配套业态这三类业态。主体业态为总部经济、贸易机构、商务办公等;功能业态为会议、展览等;配套业态为商业、酒店、文化、娱乐等。

  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引进商业贸易性机构500家左右,各类企业总部50家左右。完成大型会展和精品会展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别是:

  总部经济。吸引长三角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大型企业总部以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外资机构入驻,集聚一批国际性、地区性贸易性机构以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平台建设。

  会展服务。招揽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大型会议、展览、活动,推动举办虹桥贸易论坛。打造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用地规模约1平方公里,布局会展、会议、酒店等功能,先期启动会展及核心配套功能,建设大型的国家级会展中心,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

  文化创意产业。引进影院、艺术馆等文化娱乐设施,提升商务环境品质。积极发展设计、时尚、广告、传媒等文化及创意产业。依托文化及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塑造良好的区域整体形象。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与贸易、物流等相关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吸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相结合,重点扶持有良好市场前景与带动作用的关键项目,并以政策为引导,促进软件、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应用市场环境。

  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依托技术进出口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技术服务贸易。重点发展涉外商贸服务、专业服务和技术服务,创建国际服务贸易核心区。鼓励设立离岸外包企业或以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服务外包企业,创建服务外包专业园区,使虹桥商务区成为国际服务外包的目的地、承接服务外包企业和服务发包机构的集聚地。

  商业服务。吸引知名商业运营管理企业,展示区域形象,满足区域内及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客流消费需求。建设适应经济发展和引领消费水平的现代商业设施。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提供多元化、高层次的旅游配套服务。打造具有高端品质、提供高端服务的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与核心区公务、商务、高端消费人群的需求相适应,为区域内的商务活动提供餐饮住宿服务。

  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大力发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国际学校。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引进多家一流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进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医疗中心,为境内外高端人士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专业服务。定位于面向长三角区域提供金融投资服务的主要窗口和前沿阵地。同时,发展律师、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为推进长三角及国内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贸合作提供国际化的高端商务服务。

  现代物流。定位于为亚太地区、国内外城市提供综合性航空物流服务,大力吸引物流运营管理、采购运营管理和商业及物流展示中心等企业入驻,筹建保税区等功能区域,通过完善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虹桥商务区物流能级与管理水平。

  (二)打造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交通体系

  进一步提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管理水平,完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管理体制。加强虹桥商务区各类交通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内外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协调和管理。理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内各管理主体的关系,建立完善协调机制。明确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内各管理主体的管理边界,明确权限,权责分明,并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通报运行情况,不断提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管理水平。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应急响应中心的信息平台,实现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各运营管理单位的信息共享、应急联动。

  提高对外的交通便捷程度。继续增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对外交通功能,使各种对外交通方式通达便利、换乘便捷。通过城际铁路,建立虹桥商务区“1小时辐射圈”;通过长途客运汽车,建立虹桥商务区“2小时辐射圈”;通过航空,建立虹桥商务区“3小时辐射圈”;通过高速铁路,建立虹桥商务区“4小时辐射圈”。

  完善市域交通系统。推进嘉闵高架路南北延伸建设,完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高架快速路集散系统。打通与周边地区的“毛细血管”,减少断头路。抓住轨道交通17号线(青浦线)建设的机遇,开展相关交通规划和方案研究,研究建设机场快速公交(磁浮联络线)。进一步调整完善地面公交网络,弥补轨道交通网的空白服务区域,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出租汽车为补充、公共租赁自行车为接驳的便捷交通体系,完善市域交通网。

  完善内部交通系统。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低碳交通,主功能区内的公交环线采用清洁能源车辆。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车站、大型居住区等为核心,优化设置公交线路,并配建相应的公交场站设施。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及周边地区的功能布局和产业集群为依托,立足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发展价值链高端业务和高辐射能级的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快速推进城市化,并利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推进“三个集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集中置换,将目前空间分散的小块农村宅基地通过土地的空间置换,向商务区、城镇集中,稳步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为虹桥商务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推进虹桥商务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坚持“区域联动、功能互补”的原则,充分发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服务长三角,虹桥商务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作用,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带动东、西、南、北的长宁、青浦、闵行、嘉定等周边地区的错位联动、协同发展,推动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优化上海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周边地区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发展为契机,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现有发展基础,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与虹桥商务区错位联动、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把虹桥商务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备、和谐活力的上海西部新中心。

  ——虹桥商务区向东辐射到长宁、普陀部分地区,以虹桥国际机场东片区现有的机场行政办公区、仓储物流用地等的重新规划布局为依托,充分利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古北等地高端商务资源优势,带动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和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实现长宁、普陀与虹桥商务区的东西联动发展。

  ——虹桥商务区向南辐射到闵行、松江部分地区,以位于闵行华漕地区发展国际教育、国际医学中心和专业交易市场等功能为依托,辐射带动闵行七宝、莘庄,松江九亭、泗泾、佘山,松江新城等地发展,发展生态商务区、业务型总部,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虹桥商务区向西辐射到青浦部分地区,以青浦徐泾地区发展会议、展览、总部经济、商贸、宾馆酒店、高端居住等功能为依托,辐射带动青浦赵巷、华新、重固、青浦新城等地发展,引导商业集聚,吸引跨区域消费人群。

  ——虹桥商务区向北辐射到嘉定部分地区,以嘉定江桥地区发展航空物流、交通配套服务、信息服务外包、文化创意、设计研发等服务业为依托,引导专业化企业总部集聚,适当配建大型居住区,引入商业休闲、餐饮娱乐、体育运动等生活性服务业功能配套,辐射带动嘉定的安亭、南翔和嘉定新城等地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努力改变城乡两元结构。以虹桥商务区建设为契机,优化区域规划和空间布局,促进土地再开发和建筑再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突破行政区划束缚,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以商促农,以城带镇的长效机制,积极建设郊区城镇和大型居住社区的轨道交通、公交站点、路网等基础设施,加大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供给的倾斜力度,迅速提高村镇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城乡居民共享城市化发展的成果。多举措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消除现有的城乡两元经济、社会结构特别是破解人口两元结构,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四)打造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虹桥

  加快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发展,抓住机遇,按照一流标准,提高信息通讯能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制定虹桥商务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在全市率先建成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成为移动互联的网络区域,使用户能够快捷、方便、顺畅地访问互联网。推广稳定可靠的新技术,将虹桥商务区打造成为信息化新技术、新业务的先行地区和信息安全一流的可信城市区域。

  加强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跟踪国内信息化基础建设最新进展,应用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在区域内系统地进行管线、基站和综合布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奠定智能商务区的良好通信基础,为虹桥商务区的总部经济建设提供完善的基础通信配套服务、优质的综合通信及信息化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管理能力。

  积极运用信息化新兴技术。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核心区内着力建设5A甲级智能楼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搭建商务区企业平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根据政府部门在城市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方面的需求,建设高水平的政务管理平台。利用先进信息化手段,拓宽政府服务渠道,实现公共信息快速发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服务能力,改善公众与政府间的双向良性互动,提升公共资源为社会的服务质量。

  (五)努力形成有效有序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格局

  推进拓展区内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发展面向虹桥商务区白领人士居住的“人才公寓”,在拓展区内布局适当数量的人才公寓和租赁型公寓,吸引和集聚人才。探索限价限交易、先租后售等模式,缓解结构性居住矛盾。积极解决产城融合问题,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引进优质的中小学、学前教育资源,提供双语等特色教育,继续推进涉外教育,大力提升国际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高水平建设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医疗设施条件。建设高端文化艺术设施,承办各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展示、演艺演出,推广“大虹桥”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国际水准、辐射上海西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娱乐中心。加快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重点加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显著提高基层体育服务能力。

  积极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建立高效、统一、快速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公共安全体制,提高快速反应和综合调度能力,积极开展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继续实施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大联动”机制,加强派出所等基层公共安全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推进警力下移,发展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

  搞好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虹桥商务区人口规模控制目标和要求,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有效手段,实施综合调控,有效控制大量人口导入,分阶段控制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缓解人口导入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突出矛盾。

  重视人才吸引和服务。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产业结构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对人口分布的引导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功能,海纳百川,吸引中高端商务人士集聚;鼓励在虹桥商务区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商务商贸、会议展览、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人才,并按有关规定,为引进人才办理户籍或《上海市居住证》,并提供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便利;建设满足商务人群需求的酒店式公寓、人才公寓,使虹桥商务区成为高端人士的理想居所。通过高端商务人群、优秀人才的入驻,提高区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

  完善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工作体系。提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营运、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吸纳就业的能力,对转移人员、征地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

  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和社会风险防范机制。规范居民动拆迁工作,按照“四高”标准,建设好动迁配套商品房,稳妥解决各类信访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六)大力加强区域环境资源管理

  建设低碳商务区。“十二五”期间,将虹桥商务区打造成上海首个低碳商务区,主要目标为:核心区内全部建筑为国家标准一星级绿色建筑,其中二星级绿色建筑超过50%以上,三星级绿色建筑6座以上;地标建筑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65%;所有建筑每平方米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现行节能标准值减少约10千克以上;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优先发展公交系统,优化交通组织,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提供更多更好的运输服务。

  加强环境保护。虹桥商务区拓展区是承载中心城生态间隔保护功能的重要区域,处于中心城外环绿带和市域环形绿带之间,嘉定、青浦生态走廊和青浦、松江生态走廊的交汇处,是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环境基础保障。该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今后商务区功能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以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完善各类环境保护要素为切入点,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绿化建设。制定区域绿化、林业、公园发展整体规划,实施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切实保护规划内的绿带、林地、古树名木。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从源头抓起,在项目规划设计时,就考虑立体绿化,对屋顶、车库以及墙面进行绿化。按照计划推进休闲绿地建设,发挥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建设由公共绿地、防护绿地、河流水域等形成的生态绿环,使之成为虹桥商务区生态品质的保障。完善绿地林地网格化建设,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提高绿地林地管理效率。

  (七)全面提升城区建设和管理水平

  坚持建管并举,加强商务区规划编制和实施,大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搞好商务区专项规划的编制。积极参与主功能区内东片区规划修编工作,着力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楼宇改扩建工程。启动核心区南北片区建设规划,有序推进拓展区内控详规划编制和实施,根据功能发展布局和需求,明确各类系统性、跨行政区的规划控制要素落地。协调指导相关各行政区(闵行区、嘉定区、青浦区)做好拓展区开发建设工作,确保规划有序实施,确保其功能业态与主功能区有效对接。

  大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核心区一期基本建设(含楼宇、地下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参与拓展区内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统筹安排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快速路系统、地面干道系统,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等实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核心区(一期)公共地下空间人行通道工程、主功能区绿地景观二期工程、商务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等20个基础设施项目和功能性项目(详见附件),预计总投资约100亿元。

  四、“十二五”时期虹桥商务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强化、弱化、转化”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切实落实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完善法制环境、制定相关政策、维护市场秩序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政府、企业、市场互补互动,促进各类资源和市场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与公共事业发展途径,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创新管理体制。在严格依照《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理办法》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的基础上,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完善政府服务体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招商、审批、落地、社会配套和后续服务等环节,提前介入,实行全过程管理、全过程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营造良好的亲商服务环境,通过对企业后续服务能力的强化和提高,不断增强对国内外企业总部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健全商务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商务区发展。

  (三)完善协调机制。按照《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理办法》,建立重大问题协调机制,由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牵头,相关区政府、市有关部门和管理单位共同参加,及时协调重大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责任;建立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指导、协调相关区人民政府对虹桥商务区内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协调机制,督促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税务、工商、公安、道路、交通、劳动保障、文化、教育、卫生、市容绿化、城管执法、水务、民政、司法行政等方面的工作。组建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应急响应中心,负责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应急工作的常态管理、信息汇总、应急值守、综合协调和指挥平台等职责,实现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各运营管理单位的“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督促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各运营管理单位根据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特点制定应急预案,构建适应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应急预案体系,营造和谐有序的运行环境。

  (四)促进贸易便利化。结合《虹桥商务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适时出台虹桥商务区《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性机构入驻发展,打造本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帮助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使其及时得到确认,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建立与有关部门的商务联系工作机制,建设商务发展信息数据库,跟踪区域内重点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营造良好商务环境,提高虹桥商务区的开放度,便利度,做好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五)加速人才开发。根据虹桥商务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重点围绕开发建设需要,凝聚力量、强化服务,突破传统体制壁垒,形成全方位多功能的人才服务平台体系、高效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活力激发的选人用人机制和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培养造就一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功能定位相适应、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快构筑人才新高地,逐步形成在不同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才群体,使人才成为虹桥商务区重要的竞争优势。

  附件

  “十二五”期间虹桥商务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表

编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
1核心区(一期)地下空间公共人行通道工程建设公共地下空间联通系统
2核心区(一期)空中廊道公共段工程建设约1.5公里长的商务区核心区一期空中廊道公共段
3核心区(一期)能源管廊工程建设约4公里长的能源管沟
4核心区储备地块余土外运使拟出让地块达到净地出让条件
5博世变电站建设相关工程根据规划实施地下结构,补贴土建费用差价
6主功能区绿地景观二期工程建设主功能区内约75公顷公共绿地,包括云霞、天麓、华翔、迎宾(暂定名)四个大型主题公园
7主功能区外围绿带景观绿化工程环主功能区外围建设22公顷绿地,规划范围北至北翟路,南至沪青平公路,西至嘉闵高架,东至七莘路
8主功能区新建路网及其地下管线工程建设主功能区范围内规划SN7路、迎宾三路辅道,以及锡虹路、舟虹路跨北横泾桥梁工程等
9核心区南北片区能源管廊工程建设约8公里长的能源管沟
10核心区南北片区地下通道建设公共地下空间联通系统
11核心区滨河景观及区域灯光亮化工程商务区北横泾滨河景观绿化(约12公顷),以及核心区内道路、绿地和建筑物的景观灯光
12主功能区环卫设施工程按环卫专业规划要求建设小压站等
13公共停车场建设工程建设若干个社会停车库
14南北片区的二座变电站相关工程根据规划实施地下结构,补贴土建费用差价
15中轴线西延伸段双向地下通道建设两条含人行、新交通系统的地下通道,建立国家会展中心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交通枢纽之间的快捷低碳交通系统,包含交通装置购置
16商务区空中廊道西延伸段项目建设连接国家会展中心的空中廊道,完善空中廊道功能
17水环境改善及水资源节约利用工程建设核心区范围内河道的水环境治理工程,建立区域雨水或中水回用系统
18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
19核心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商务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
20南北片区与核心区一期连接通道建设相关区域之间的地下空间联通系统

  注:编号1-5项及第6项中的迎宾绿地项目为2012年虹桥商务区重点推进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

相关附件下载:沪府发〔2012〕63号 上海虹桥商务区“十二五”规划.pdf

分享

0

版权所有: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
单位地址:闵行区申贵路719号F栋2-3楼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7:00   
咨询电话:34733382  
沪ICP备:2020037880号-1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3101120201231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3101220001